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4)07-091-02

摘 要 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陆续出台。但学业与训练的双重标准催生了“学训矛盾”,为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价值和引领思想,以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健康、多元发展。研究发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困境:从受教主体来看,轻视思政和学习,重视训练和比赛;从施教主体来看,缺乏思政统筹部门,多元合力无法形成;从施教内容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缺少针对性。面向未来,可以通过高水平运动员内部及其与普通生的交流,将“群体劣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可以通过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统筹管理办公室,促进校内各模块以及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将“多头管理”转化为“协同育人”;可以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激发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热情,将“学业困难”转化为“学业优劲”。

关键词 高水平运动员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困境 生成逻辑 破解路径

一、引言

在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是国民教育体系通过体教融合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实践。2022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的意见》,提出“不断强化高水平运动队的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持续完善我国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突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的重要价值。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体教融合,联通学习与训练、体育与德育的重要培养方式。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辨析其生成逻辑、探讨其破解路径,有助于明确高校在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漏洞和不足,有助于掌握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与外界认知,有助于推动高水平运动员学业训练的健康与多元发展。基于此,本文将按照“现象—原因—对策”的逻辑思路,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生成逻辑与破解路径展开分析。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具有运动员与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在“学训矛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从受教主体看,高水平运动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从施教主体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合力仍未形成;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缺乏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化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

(一)受教主体轻视思想教育,个人精力重在训练

如果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活分为文化课程学习和专业训练两部分,那么他们会将精力过多用于专业训练[1]。其具体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第一,在时间花费上,专业训练的时间要远远高于文化课程学习时间。笔者在Z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充斥着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从而挤压了包括课程学习、思政教育在内的诸多内容。第二,在用心程度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对待训练严肃认真,对待文化学习和思政教育得过且过。其原因在于,一是在专业训练中外部压力较大、自我要求较强,教练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和日常督促,他们面对训练整体上自我追求较强,对教练言听计从,具有较高的服从性,“平时对他们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体育训练毕竟是苦的,这一点也是运动员必须承受的。一旦放松要求,他们很容易就懈怠偷懒。毕竟运动水平的提高也是要长期坚持的。”(受访教练员A)。二是在文化课程和思政教育中外部压力较小、自我要求较弱,在文化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存在过度放松的现象,整体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综合而言,高水平运动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自我效能主要来自专业训练,训练与学习兼顾的习惯缺乏。

(二)施教主体缺乏统筹机构,多元合力尚未形成

针对高水平运动员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其管理机构呈现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明确,多元合力难以形成,反而存在相互掣肘的弊病。第一,模块管理主体多元,包括思想教育、专业教学和训练比赛三个大的模块,且三者的管理程度逐步递增,训练比赛的管理程度最强,思想教育的管理程度最弱。第二,思想教育主体多元,就具体的育人主体来看,除了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等教师主体外,还涉及教练员、训练队管理员等。

长期以来,虽然多主体共同参与体现了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管理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面向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彼此独立的特点,也有交叉交错的牵连;既有互相依存的紧密,也有彼此牵引的衔接。因此,在这种分工细化、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下,各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衔接配合就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宏观的管理模块,还是从具体的思想教育来看,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主体存在一定混乱,缺乏统筹部门,各主体间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的内容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看,其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2],而且教育内容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作用不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以普通生为主体,缺乏对高水平运动员的针对性思政教育。例如,高校开展的红色教育和实践通常围绕着科学文化领域的先锋模范或基地,缺乏对体育竞技领域党员先锋故事的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发展方向较为单一,导致辅导员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帮扶的效果不够理想。相当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即使进入名校,也未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个人规划,而仅仅依托自身的体育特长,甘心寻求一份安稳工作。“我们毕业后的出路,比较单一,比较固定,主要是中小学体育老师、体育教练等。毕竟和普通生去竞争,不管是从个人履历,还是综合能力方面,都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点还是比较清楚的。”(受访学生A)显然,这样的自我期待和大学规划,给其大学生涯的开始便设定了限制。进入大学后,他们未能以好奇之心寻求新的突破,而是安于现状,以“一眼望到头”的心态“得过且过”。“其实,平时我们也比较注意积累这些方面的人脉和资源,争取一些机会去多拿比赛奖项。”(受访学生B)从而导致面向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政引领和就业规划难以深入开展。

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政教育困境的破解路径

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来看,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与“运动员”的身份冲突、“学习”与“训练”的精力冲突。基于此,我们从运动员个体、群体、学校、运动员家庭和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如下破解路径。

(一)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作用,改变认知提升信心

高水平运动员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对运动队有显著的参与度与融入感[5]。因为高水平运动队以团体项目,即便是个人项目,也多以团队集中训练为主。因此,高水平运动员所在班团凝聚力较强,集体活动参与度高,班团引领易于开展,为后续思想政治引领提供了独特路径。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作用,避免出现群体劣势,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将“群体劣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可以考虑从增加高水平运动员队员内部及其与普通大学生间的交流角度开展。第一,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体育班级树立学习典型,激发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信心。第二,积极开展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拓宽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就业视野,改变“学不会”的自我认知。

(二)改革优化内外管理制度,实现多元协同育人

从管理角度来看,一方面校内思政育人主体需要开展协调合作,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合力也需要有效落实。具体来看,第一,为统筹校内管理主体与思政教育主体的工作,高校可尝试建立高水平运动员专业办公室,统一协调安排运动员的学业与训练、教育与思政等各个事项。第二,加强校内各育人主体的协调和配合,助推形成具有开放边界的教育管理系统,各管理育人单位要注重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协调互补,以开放自由的管理边界应对育人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第三,建立思政教育主体与运动员家长的互动联系机制,相互交流经验,增强家长与高校的思政教育合力。

(三)推动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激发个体学习热情

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匹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思政教育需求,各高校可推动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在思政教育内容上,尝试根据国内运动员中的先锋模范事迹制作党课和思政教育案例,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能够在学生的身份上感同身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学业与训练的双向进步。在思政教育形式上,可以尝试根据运动员训练比赛较多的特点,开展实践教育,推动训练比赛与思政教育的相辅相成,以训练和比赛成绩来展现思政教育成果,以思政教育来激发训练和比赛的恒心与进取心。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新任辅导员研究启航计划课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参考文献:

[1]丁海勇,韩冬,邵斌,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3):374-376.

[2]王亚平.试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30):58-59.

[3]陶然成,龚波,何志林,等.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86-89.

[4]代玉启,李济沅.“小镇做题家”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1(07):89-95.

[5]肖红,牛福安,王卫宁,等.高水平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群体凝聚力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9):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