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某些国内联赛表现较好的外籍球员的归化话题又开始火热,作为一名资深球迷,简单谈下关于规划球员的底层逻辑及策略。
首先,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们要谈一下因果的逻辑。归化政策是因,因为归化带来的资源倾斜才是果。这才是归化(非血缘)球员的底层逻辑。为什么呢?
第一、归化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合作模式。
能借助国家队平台参加世界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球员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抛头颅洒热血,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但是参赛国就那么多,每个参赛国入选的名单也就那么多,很多足球强国的球员终其一生也没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归化政策给了这批球员另外一个选择的机会。
所以从这个球员的职业规划来分析,足球弱国选择非本国国籍(非血缘)球员作为国家队人员的补强,不论是所在国足协,还是球员,其实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并不是单方面的索求。
第二、归化政策下球员的成长和所在国的关系紧密,是归化政策的重要基础。
这一条对中国足球其实更具备当下的现实意义,已经操作的归化球员,从阿兰、埃克森、高拉特到未来的可能性人员,其实无一不是在中超联赛成长,成名的。没有这么多年和中超联赛的紧密联系,和相对密切的合作,是不可能进入足协、球迷的视野的。得到足协、球迷的认可,这是谈归化政策的重要基础,所以如果我们很突然的去规划一个不在国内联赛的球员,其实也是非常无厘头的。
第三、归化政策后,对球员和足协的影响评估
这就是政策的成果部分,所以逻辑顺序非常重要。我们先谈相互需求,再谈能获得的利益,这才是基本的逻辑和策略。
球员归化之后,他的球员属性变成了国内球员,那对俱乐部的即战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原先所在的俱乐部,还是其他俱乐部,必然需要通过相对市场化的竞价来获得球员的使用权,这就是规划政策给球员、俱乐部带来的成果,球员名利双收,俱乐部战斗力提升,WIN-WIN的结果。如果能够代表国家队取得更好的成绩,那是球迷、足协四方喜闻乐见的。
最后,谈谈我们之前的误区
基于这三点,我们之前规划主导方是俱乐部,这个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等于你砸钱,单方面付出,暴露你的需求,实际上对于归化谈判毫无益处,也导致了部分归化球员只看中经济利益部分,忽视了自身职业目标的部分。
所以,归化政策的推进方,只能是足协,基于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底层逻辑,推进归化球员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筛选有决心(职业目标确定)的球员加入进来,这样归化的球员,在中国职业联赛中通过市场化定价,去实现合理经济利益的落地,才是正途。
希望这样的分析,对大家认识归化政策、归化球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