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原本应是平凡的中超保级队与争冠队的比赛,却因为两张红牌而演变成一场闹剧。34岁的孙捷在比赛中因蹬踹于汉超裆部被红牌罚下,而36岁的张呈栋则在补时阶段因辱骂边裁而自领红牌,使得西海岸队在下半场仅剩9人作战,最终以1-2败北。当镜头捕捉到张呈栋在场上口吐脏话、情绪失控的画面时,许多人不禁要问: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为何在一场与保级无关的比赛中集体失控?

比赛的转折点出现在第37分钟,VAR判定孙捷红牌为导火索,但真正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第45 1分钟。当边裁王喜洪因延迟举旗判定越位后,张呈栋从距离边线约10米的地方冲过去愤怒咆哮。即便他因冲动言辞吃到第一张黄牌,他仍然继续怒骂长达15秒。回放显示,这次越位判罚的确存在一定争议,可能有1到2个身位的误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张呈栋本赛季已经因抗议裁判累计获得了3张黄牌,他的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正常的抗议范围。

令人意外的是,当主裁判甘树然给了张呈栋第二张黄牌后,他突然停止争辩,转身离场。这种情绪的急剧变化表明,张呈栋的失控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压的情绪终于爆发。

运动心理学专家表示,职业球员在面临争冠压力、人数劣势和判罚争议等多重压力下,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力会急剧下降。张呈栋在2020年效力河北队时就曾因辱骂裁判停赛5场。而如今36岁的他,面临更大的挑战:身体机能下滑导致防守失误增多,而在VAR时代,经验的优势也被削弱,从而形成了“越失误越急躁”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中超联赛中34岁以上球员的红牌率比U23球员高出47%,而其中70%的红牌发生在比赛的下半场。当体能透支使理性判断受到影响时,那些依靠经验弥补体能的老将,往往更容易成为“红牌高危群体”。

赛前,西海岸队更衣室内已经埋下了隐患。球队在保级成功后训练强度下降了20%,但连续三周一周双赛使得球员们的隐性疲劳逐渐积累。更为关键的是,作为队长的张呈栋在防守策略上与教练组存在分歧,这从他在热身时愤怒摔护腿板的一幕就可见一斑。

西海岸俱乐部管理层也承认,赛季中曾收到张呈栋寻求心理咨询的请求,但由于“老队员能自我调节”的刻板印象,他们未予重视。这种对球员心理健康的忽视,最终在比赛中因裁判争议判罚的刺激下,酿成了悲剧。

中国职业足球特殊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老将的危机。30岁以上球员普遍面临1 1的短约压力,每场比赛的表现几乎决定着他们是否能续约。而裁判权威的弱化导致球员们习惯性施压,仅本赛季就有23次VAR改判引发了冲突。更为致命的是,多数俱乐部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球员情绪管理的工作依然停留在“教练训话”的阶段。

展开全文

与日本J联赛完善的球员关怀体系相比,中超的老将们实际上夹在“经验至上”和“青春风暴”之间,艰难地求生。张呈栋的事件,无疑暴露了这一系统性问题的严重性。

这场闹剧不仅影响了争冠格局,申花借助对方少两人的优势逆转取胜,紧咬海港队。而西海岸则不仅面临5万元的纪律罚款,还暴露了球队管理上的漏洞。足协在事后召开的裁判工作会议中明确表示,将严厉处理辱骂裁判的行为,张呈栋可能面临追加停赛3场的处罚。

更具深意的是,当值主裁甘树然在报告中特别提到“球员使用侮辱性称谓攻击边裁家属”,这一突破底线的行为,可能会推动足协出台更为严厉的裁判保护措施。

职业足球本应是竞技与智慧的角逐,而非情绪宣泄的场所。当36岁的老将因红牌释放压力时,这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缺失,更是整个行业在心理建设上的空白。日本J联赛通过强制心理辅导将球员冲突率降低了63%,这一成功经验无疑为中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给情绪加上“刹车片”,或许比训练射门更为关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